東晉謝安鎮(zhèn)守廣陵期間,發(fā)現(xiàn)甘棠西北為湖,地勢西高東低,旱澇頻繁交替,莊稼連年歉收,百姓苦不堪言,便組織人手在湖上筑起攔水大堤灌溉農田, “隨時蓄泄,歲用豐稔”。一段時間后,遠近漁農聚集甘棠,生產作業(yè),遂成繁榮集鎮(zhèn)?!稌x書》評價謝安此功曰:“在官無當時譽,去后為人所思。”
不貪一時之功,不圖一時之名,埋頭做打基礎、利長遠、惠民生的實事,最終會留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政績政聲。在歷史上,謝安筑埭治水與之前他在淝水之戰(zhàn)中的衛(wèi)國之功相比,并不顯赫,之所以 “去后為人所思”,原因在于他“不計當時譽”,著眼久遠,解決了長期困擾百姓生產生活的實際難題。此舉雖付出多且一時難見成績,但它關涉長遠,能讓后人世代受益,可謂“追尋千秋功”。
“當時譽”是顯功,看得見、摸得著,周期短、見效快;“千秋功”是潛功,為后人作鋪墊、打基礎,周期長、見效慢。是求“當時譽”還是求“千秋功”,考驗著為官者的眼光和胸襟。戰(zhàn)國蜀郡太守李冰上任之初,見蜀地災情嚴重,洪水季節(jié)常東旱西澇,便立志治理水患,他傾注一生的心血,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。自此,災害多發(fā)之地變?yōu)椤八祻娜恕薄拔忠扒Ю铩钡奶旄畤?。該工程歷經2000多年風雨侵蝕,至今仍福澤著人民群眾。事實證明,唯有放下個人的名利得失,著眼“久遠之利”,胸懷“天下之利”,拿出“滴水穿石”的韌勁,堅持不懈,方能成就一番事業(yè)。
任何事業(yè)的成功,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沒有前面的深謀遠慮、鋪路墊石,就沒有后面的顯山露水、出彩出色。越是長久基業(yè)、長遠大計,越離不開 “甘坐冷板凳、甘吃清苦飯”的“種樹人”默默付出,越呼喚一批接一批“不計當時譽,追尋千秋功”的“拓荒者”前赴后繼。
做潛功、求潛績,甘當發(fā)展征程上的 “種樹人”和“拓荒者”,這種無私奉獻精神自古及今相沿不輟,并被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發(fā)揚光大。“四有書記”谷文昌率領東山人民苦戰(zhàn)十幾載,遍植木麻黃,筑起綠色長城,最終治服了風沙;人民的“樵夫”廖俊波為改變政和縣工業(yè)落后的狀況,提出建設工業(yè)園區(qū),當時不少干部顧慮重重,他鼓勵大家說:“這是背石上山,再難我們也要干”;“當代愚公”黃大發(fā)埋頭苦干一輩子,只為修好一條渠……他們把人民利益和歷史責任置于個人的榮辱升遷之上,甘做打基礎、增后勁、作鋪墊、利長遠的工作,以實績贏得了黨心民心,留下了不朽之名。
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,是黨員干部應有的價值追求和奮斗姿態(tài)。在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中,能不能正確處理“大我”與“小我”、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關系,是考驗黨員干部政績觀的“試金石”。唯有摒棄“插花”思想、樹立“種樹”理念,既謀劃長遠,又干在當下,在工作中多一些踏實沉穩(wěn),少一些急功近利,一步一個腳印地干下去,即使一時沒能收獲鮮花和掌聲,最終也會創(chuàng)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。
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站
|
移動訪問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