約1800年前,中國醫(yī)圣張仲景在其 《傷寒雜病論》 一書中就指出,“凡得病反能飲水,此為欲愈之病。其不曉病者,但聞病飲水者自愈,小渴者乃強與飲之,因成其禍,不可復數(shù)也!”文中之意躍然紙上,毋庸贅述。
明代名醫(yī)李時珍的 《本草綱目》 中專門有一章寫水,稱為“水部”?!八疄槿f化之源,土為萬物之母……飲資于水,食資于土。飲食者,人之命脈也。”并將不同來源的水分別進行了歸總和分析。如上有雨、露、霜、雪之水,下有海、河、泉、井之水。來源不同,功用不同。李時珍認為, 好水是百藥之王,壞水是萬病之源 。 可見,早在幾百年前,中國的大醫(yī)們就知道 水可以生化萬源,是致病之源也是成藥之源 。而非簡單地認為單用自來水就可以包治百病。此外,“人每天需要喝八杯水”其實也是誤傳。1940年,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出“人每天需要八杯水”。然而,美國國家科學院所說的八杯水是包含來自食物的水分,也就是將每天攝取食物中的水分與喝的水加在一起是8杯,并不是需要喝8杯。
科學已經(jīng)證實,人每天從尿液、流汗或皮膚蒸發(fā)等流失的水分約為1800-2000毫升。所以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補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,其中包括食物中的水分。 食物中,蔬菜、水果的含水量較多,有90%左右的水分,肉類、蛋類和魚類中也有大約75%的水分。每一餐從食物或湯中攝取的水分大約有300-400毫升,那么一日三餐由食物或湯中攝取的水分總量大約在900-1200毫升之間。 所以, 我們每天只需要喝800-1200毫升水 。以一杯水200毫升計算,每天喝水4-6杯就能滿足機體日常的需求。 2002年發(fā)表在《美國生理學雜志》和2008年發(fā)表在《美國腎臟學會雜志》上的兩篇文章都認為“ 沒有證據(jù)表明,我們能從喝更多的水中受益 ”。相反,過量飲水對腎臟是有影響的。美國的腎臟專家指出,有時候身體出現(xiàn)的不健康不是因為飲水不夠,恰恰相反,是飲水太多。飲水過多會導致水中毒,加重腎臟負擔,反而不利于健康。很多人喜歡邊吃飯邊喝點東西,認為這樣有助于消化;也有些人認為“吃飯時喝水對胃不好”。那么,吃飯的時候到底能不能喝水?怎樣喝水才更健康?
吃飯時喝太多水會影響消化
胃酸有助于消化, 吃飯時大量喝水會稀釋胃液,影響胃的消化功能 。通過胃蠕動,可將食物變成食糜,從而加速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。大量喝水則會影響胃蠕動,進而影響消化功能。此外,如果用湯、水來泡飯,會使咀嚼次數(shù)減少,讓一些沒來得及被嚼碎的食物直接進入腸胃,增加腸胃負擔。
吃飯時這樣喝水
吃飯時大量喝水確實會影響消化,但并不等于不能喝水,控制好喝水的量即可。進食期間,唾液的潤滑作用能幫助咀嚼和吞咽食物。如果食物比較干澀造成吞咽困難,適當輔以水、湯或粥, 有利于吞咽和消化 。 喝水量在一小杯以內(nèi)比較合適,不提倡大口猛喝或一次喝下300-400毫升水。飯前半小時喝一杯水能幫助我們控制食欲。 想減肥的話,可以在飯前半小時喝點水 。不過,消化功能較差或經(jīng)常胃脹的老年人,最好在兩餐之間喝水。
六種情況喝水要限量
除了吃飯的時候,這六種情況一定要控制飲水量。
1.胃腸道疾?。?/span> 喝水過多,胃酸被過多稀釋,腸道負擔加重,可能會加重腹痛、嘔吐、腹脹等情況。
2.高血壓: 血管如同水管。水多,水管壓力就高。如果一次性飲水過多,血液中水分增多,可能會使血壓升高。
3.心臟疾?。?/span> 喝水過多,心臟就不得不加大輸送血液的力度和速度,可能會引起胸悶等不適癥狀。尤其是心衰患者,每天飲水量一般不能超過1.5升。
4.腎臟疾?。?/span> 腎臟是完成體液代謝的重要器官,它可以把好的成分留在體內(nèi),將壞的成分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。腎功能不好的人要和醫(yī)生確認合理的飲水量。
5.肝臟疾?。?/span> 肝功能受損,代謝能力變?nèi)?,會引起?nèi)分泌功能紊亂,常造成腹水(腹腔內(nèi)游離液體過量積聚),喝水過多會加重水腫、肚脹等癥狀。
6.急性膽囊炎: 進食和飲水會使膽囊收縮。飲水量太大會使膽囊收縮頻率增加,加重疼痛癥狀。
來源: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聯(lián)合辟謠平 臺、生命時報、科普中國
|
移動訪問
|